Thursday, January 31, 2008

Haffner史論(2):希特勒奪權

index
Nazis torchlight procession,1933.1.30 Night,Berlin,Brandenburger Tor

1933年1月30日,希特勒被總統興登堡任命為總理,史家通常會把這一天視為共和國的末日以及納粹統治的開始。對於共和國早夭的原因,Haffner提出兩項非制度論取向的觀察。這兩點其實都不是什麼創新之論,類似的說法所在多有,不過Haffner用了兩個相當有趣的比喻:

只有一隻腳的共和國

威瑪德國常被人稱為「沒有共和主義者的共和國」,Haffner以為,這樣的說法是太過了,支持民主共和體制的政治力量還是有的,亦即以SPD為首的溫和左派,相對地,在政黨光譜上的溫和右派卻從來未曾對共和國付出政治忠誠,整個右派從一開始就在肖想帝國的復辟。這和1949年後的聯邦德國形成強烈對比,聯邦德國可以由SPD和CDU兩個擁護民主共和的左右翼政黨輪替執政,威瑪德國卻缺乏類似保持平衡的政治現實條件。整個右派加上激進左派KPD,隨時隨地都在等待機會為共和國點眼藥、穿小鞋,這是威瑪德國短命的遠因。

興登堡總統的政治羅曼史

威瑪德國短命的近因,則是興登堡、SchleicherPapen三個腦殘右翼政客的政治三角關係,為希特勒執掌權柄開啟了機會之窗。簡單來講,Schleicher是興登堡的舊愛,Papen則是興登堡的新歡。利用興登堡的寵愛,Schleicher先踹了Papen一腳,Papen懷恨在心,於是引進政治暴發戶希特勒捅了Schleicher一刀。然而希特勒作為一個純粹的理想主義者(?),卻不是任何人所能任意操控的工具,特別是無能的Papen,希特勒由此踏出實現其理想(?)的第一步。威瑪德國也就在如此這般無聊的宮廷陰謀肥皂劇伴隨下,結束了她從出生開始就不被人喜愛的一生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